张晓龙个人资料以及父母简介(张晓龙除去演员身份之外)
张晓龙个人资料以及父母简介(张晓龙除去演员身份之外)
很多人并不知道,在演员的身份之外,张晓龙还是位老师和古装剧的礼仪指导。在事业的路途上,他用自己几十年的知识积攒,为在电视剧中呈现中国古典美学而倾尽心力。由此,他也吸引着越来越多人,投入到“传统文化传承”这份事业当中。
张晓龙
演员之外的多重身份
张晓龙前不久去了趟温哥华,凭着参演的电影《现场直播》,拿下了“最佳男演员”大奖。在观众心中,张晓龙的身份一直是个演员。尤其从他7年前饰演《甄嬛传》里的温太医开始,“演员”和“温太医”已经成了他一辈子撕不掉的珍贵标签。但他的身份并不仅限于此。
除了演员,张晓龙其实还是中央戏剧学院的老师,也是一名古装剧的礼仪指导。从《琅琊榜》、《芈月传》、《甄嬛传》,到最近的《延禧攻略》和《如懿传》,都由他和他的礼仪团队负责完成执导。在最近上映的网络电视剧《唐砖》中,他更首次担任了总制片和艺术总监的角色。
在这部唐朝穿越大戏中,张晓龙巨细无遗地展现了古代礼仪文化:简单如祝君王长寿的山呼仪式,大喊“万岁”、“万万岁”,张晓龙遵从史料记载,细致呈现。而复杂的部分,有恢弘的国丧。除了基本的披麻戴孝,张晓龙和他的团队还设计使用了古代巫的舞蹈“傩”。在帝王的灵柩边,几个巫边跳边驱邪,为电视剧增加了一份厚重感和仪式感。
为求场景细节更真实,他和团队甚至会去看敦煌唐代壁画,寻出普通书本上所没有的历史信息。
张晓龙
时间、热情与坚持
近年能够大热的古装剧,无不是对每个服制礼仪、历史细节做到极致的。经典如《延禧攻略》,富察皇后和妃嫔们的头饰、耳环,甚至是“咬唇妆”,每一点都在观众当中引起了相当的讨论度。她们衣服上的苏州缂丝,更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织造技艺。而打树花这种河北传统民俗文化活动,以及高贵妃热爱的昆曲等等,其实都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。通过好看的影视剧视觉呈现,那些可能被人遗忘的传统文化大放异彩,也因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想要去了解,甚至是从事礼仪工作。但要当一个礼仪指导,并不容易。
在拍完《甄嬛传》之后,张晓龙组建了自己的礼仪工作室。一部戏开拍前半年左右,张晓龙和团队会和导演、制片人开研讨会,一起找到这部戏的调性。之后才会是历史资料搜集,在这基础上进行礼仪创意,培训演员,并在现场进行更细的指导。
而这还不是礼仪指导工作的全部。张晓龙和他的团队其实越来越趋向于历史顾问的角色。简单点说,就是事无巨细,管得多。演员怎么站、怎么坐,喝什么茶、吃什么菜,穿什么衣服、化什么妆,都需要由礼仪指导来回答。《如懿传》里头需要拍一幕大丧的戏,他们便研究了清朝男子服装在这种情境之下的变化。和妆发负责人沟通后,他们去掉了大臣帽子上的红缨子和翎,首饰只留银饰,戴孝花。
由于工作量大,一些戏里只出现几秒的镜头,可能要花上一天的时间拍摄。《唐砖》里一个上早朝的镜头,张晓龙和他的团队早晨四五点,天不亮就开始和群众演员反复练习,才可实现每个动作的整齐划一。这样的工作,需要投入极大的时间、精力、热情与坚持,无法凭一时喜欢而从事。
“在我小时候的成长环境里,能接触跟礼仪有关的东西比较多,我觉得这是种缘分。我从小就喜欢宽袍大袖,家里会买一些古典饰品,我也会买《三国演义》、《红楼梦》这种连环画的图贴在墙上。一点一点,就觉得传统艺术真好看。后来我大学去学习了舞蹈,到中戏当老师,然后做礼仪课题研究,再读研究生,学习古代史……一步步到现在,是个慢慢积累的过程。”
基于史实的再创造
多年的知识积累和对传统文化的喜爱,让张晓龙聊起礼仪,总是兴奋而不知疲倦。人们来问他关于戏中的不解,他也乐意作答。比如《如懿传》里,傅恒一本正经要去册封如懿为皇后,却被手里一直拿着的“黄辣椒”抢镜。张晓龙便替“黄辣椒”正名,告诉我们那是金节,代表着皇上本尊,傅恒这是要代表皇上去册封如懿。他也会给你娓娓而谈关于节的故事:从前我们说苏武牧羊,苏武手里拿着的东西,一直被误以为是个鞭子,但其实那是一个节,节和符都是国家和皇权的一种象征。苏武被扣在他国,持结不放,是在表示对国家忠贞不二。
但这并不意味着电视剧的礼仪是在重现历史。“我们不会去还原历史。我不敢用‘还原’这个词,因为历史有许多无法考证的部分,只能尽量去贴近。”在负责如懿大婚的场景时,张晓龙和团队碰到了难题。如懿在历史上是悲剧人物,是皇帝最爱的女人,也是皇帝最恨的女人。没人能解释清楚皇帝为什么这么恨她,恨到一生对如懿的文字记载、画面记载被全部抹去。只要有如懿的画,脸都被抠掉,换成别人的脸。
“有种说法大家觉得比较可靠的是,有次下江南,如懿因为某个事情,把头发剪掉。但在清朝,只有国丧才能剪发,所以这是一个男人所不能忍的。当时我们要恢复她的大婚怎么办呢?我们最后在大清宫殿里,找到了另外一个妃子结婚时完整的仪仗,就复制了下来。”因此礼仪指导很多时候,其实做的是一个基于史实的再创造,甚至添加一些艺术化处理。
张晓龙
取其精髓的婚礼礼仪
张晓龙同样为电视剧做过不少婚礼礼仪指导。“结婚传宗接代,在古代是一个家族最大的事情。根据要表达的故事情节,我们会有所取舍地将婚礼细节呈现在戏里。比如皇帝要送自己女儿去和亲,需要打造的是一个大仪仗。而民间婚礼的镜头,你会发现很多部分是我们至今仍然保留着的。”
张晓龙和团队最着重表现的婚礼仪式部分,包括了同牢合卺。“同牢”中的“牢”,在古代是牲口的肉,是一种祭品,新婚夫妇要一起吃。“合卺”就是喝交杯酒(古代是交换杯子喝),酒要用土瓢盛。土瓢盛的酒苦,寓意同甘共苦。同吃肉、同喝酒,就是有福同享、有难同当一辈子。而在新娘面前放红枣、花生、桂圆、莲子,引导新娘说出“早生贵子”的情节,已经非常为人们所熟知了。
在张晓龙看来,如今婚礼绝不应死板照搬古代礼仪。“只要你觉得历史上好看的东西,都可以在自己婚礼上用。以前新娘会拿一把雀扇挡着自己的脸,还要让新郎拿秤杆揭开红盖头,代表着称心如意。而你在举行婚礼时,可以只在红盖头和雀扇中取其之一。其他的也是同样的道理,吉祥、好看就行。”
传承:没有什么会一成不变
古装剧里的礼仪,张晓龙同样坚持要好看。设计得美、吸引年轻人是首要任务,《延禧攻略》就是个非常好的例子。“其实没有东西是一成不变的,不变的是‘一直在变’。传统文化一方面需要最纯粹地保留,才能让大家知道它本来的样子,但它不一定吸引人。所以我们在另一方面,要想办法让年轻人好奇这些礼仪的根是什么,并且不拘泥于形式。”
张晓龙确实在传播传统文化上,玩出了各种“花样”。很多人把张晓龙当明星,请去参加活动,他却容易说着说着,就讲回礼仪,大家也非常接受、喜欢。也许是因为当了20多年老师,他总是能让人把容易显得枯燥、生涩的礼仪听进去。他甚至开了抖音账号,用幽默的呈现方式,让你一下就记住知识点。通过自己的努力,张晓龙已经吸引越来越多人了解和从事礼仪工作,这也让他觉得非常有成就感。
张晓龙说不敢自称为艺术家,但却一定是个艺术工作者、艺术爱好者,并且正朝着艺术家的方向前行。“在为观众呈现更多传统文化美学的路上,我不敢说做个引领,但最起码,要为我爱的艺术天地添些色彩。”
张晓龙
Q&A:
您最初是怎么想到要去进行《唐砖》的创作?
张晓龙: 在做别的电视剧时,总会有各方面的制约。而自己做制片人,在礼仪艺术上的呈现会大胆很多。我对唐朝的美学理解和艺术创作,包括对古代婚礼的诠释和设计,都想去一一实现。
我们现在的婚礼仪式,其实也是在传承传统文化?
张晓龙: 对,这不是说我们一定要完整按照历史上的来。因为即使是清朝和唐朝,他们的婚礼都是有变化、有不同的。现在新娘穿的华服,就是一种传承。不管是唐装、汉服还是旗袍,我们统称为华服。这其实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喜爱。
有什么特别的古代婚礼习俗,现在也有部分新人在沿用的?
张晓龙: 以前新娘子的轿子到了的时候,新郎要先拍轿门。新娘落轿了之后,脚不能落地,要抱着,还要登高凳,寓意生活步步高升。接着新娘还要跨火盆,以把从前的晦气都扔走,到新的一家能过得幸福。这些都非常有趣。
为什么说古装剧中的礼仪,是需要进行美学创作的?
张晓龙:很多传统的东西越说要保留,就是说它已经不行了,我们就越得想办法让人喜欢,因此需要艺术的加工。我们国家倡导传承传统文化,要不忘本来,吸收外来,展望未来。吸收外民族、吸收当下时尚的东西也是吸收外来,让传统变得更有魅力。
,